黄玉珍中医师

第二代承接:黄玉珍中医师女承父业

已离世的中医界泰斗黄叔平医师,在其医者生涯中一直极力推广中医教育,将毕生精力投入中医药学术的研究,更催生赠医施药、救济贫病的中华施诊所。 在黄叔平医师故去后,其理念后继有人,被女儿黄玉珍中医师继承,继续为民服务。

深受父亲影响

黄家其他三兄弟姐妹很早便被黄叔平送到国外念书,对于排行第二的女儿黄玉珍,他却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她在独中毕业后,对前途感到茫然,不知往哪发展,于是在父亲的鼓励下跟着父亲学医治病。

所幸,当年中马中医师工会设立了中华施诊所,除了免费赠医施药,帮助贫苦病人外,也让中医师学院的学生们有机会实际为病人操作看诊。这为年轻的中医师们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黄玉珍医师也就从中获取了不少临床经验。她当时主修的专业是针灸,那年读书只有3个学生兼任义工,可说是忙得不可开交,主治医师一旦指派他们便要下针治疗病患,当时她曾在3小时内约针灸了100个病人之多。

努力造口碑 不怕与父亲比较

经过一番磨练,黄玉珍医师上了4年课后,于1973年毕业,顺其自然地就跟着父亲工作,一边听他怎么给予诊断,一边抄写。由于黄叔平名气大,和父亲一起工作却没几个人记得她的名字,大家都只知道她是黄叔平的女儿。即使如今还是一样,坊间还是会说黄叔平已经过世了,然后就会有人纠正说 “现在黄叔平的女儿接着看诊”。黄玉珍医师深知她必须靠自己建立好口碑,想当年的中医不靠打广告,靠人传人,为此口碑非常重要。

当时,黄玉珍医师只能趁父亲休息时,多争取自己的客户。病人都慕黄叔平的名而来,他们情愿花上好几个小时排长龙,也不太愿意让年轻的医师把脉看诊,除了一些等不了的病患或非心脏病患者才会给黄玉珍医师看诊的机会。可她并没有放弃,反而不让父亲失望,尽力发挥自己针灸的专长,不计较和病人诊治时付上更长的时间,谦虚地向父亲学习从父亲而来的精神——医者父母心。

45岁重回学堂进修

说到底其实年轻的中医师需要病人给机会,若只靠医学理论并无法训练出医术高明的中医师,一名好中医必须经过日月累积的临床经验才得以被栽培。当年行医不易,有一次出门看诊,黄玉珍医师从吉隆坡开车到巴生,搭船到对岸给人针灸,怀着身孕仍要奔波劳碌到岛上为人治病。

黄医师没有停止进修,在父亲的栽培和鼓励下,于45岁那年半工读获得了中医专科研究院专科班文凭,专业为肝胆科。当时候的她除了工作以外还必须照顾好家人的需要,待一切安顿好之后才能专心念书。她在考试前一天读到午夜,第二天一早就得赶到考场。那段时间需要等到晚上10点后才能开始念书,有时念到凌晨两点第二天还得为病人看诊。这段艰辛过程好不容易熬过来了,才成就了今天的黄玉珍“老中医”。

喜乐之心 乃是良药

黄玉珍医师认为父亲一辈子在中医药界的贡献,为马来西亚的中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极力培养及成就了许多资深的中医,他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中医的成就,更是传承了一种养生之道。三餐只要七分饱、早午餐的份量比例要正确。最重要的是他亲笔留字于诊所的一幅字:“喜乐之心,乃是良药”。喜乐不仅是欢喜快乐,而是在遭遇挫折时,仍然可以开朗、正面积极地面对问题。取自圣经的八个字足以形容黄叔平中医师所传承下来的人生态度兼养生之道,让后辈受用无穷。

因此喜乐之心,乃是良药也成了黄玉珍医师对病人的叮咛嘱咐,喜乐的心能有效祛病,再加上中药调理就能药到病除。父亲生前大部分的时间都奉献给病人,他一直很想当个国画家, 在他面对严重的冠心病,感到最无助的时候,他选择了他一直很想做的事——画画。父亲教会她以正面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疾病或困境,这影响了黄玉珍医师多年精心专研中国书法,她写得一手好字,不单把她修炼为一名有耐心和高情商的医师,她也最爱在农历新年给亲戚朋友送上对联祝贺。

今年2020年,黄玉珍医师已经踏入70大寿,她传承了父亲的医术,拥有接近50年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和医德,赢得许多病人的敬佩。这些年,她也精心研发黄叔平品牌极为畅销的中草药成药,包括了清肝排毒及补肝作用的【平干素】,降肝火降血糖,一个深受大众喜欢(糖尿病患更为合适)的口味,7天即能见效的【降糖茶】、醒神补脑以防老人痴呆症同时补腰补肾的【益神丹】,还有大人小孩都适用于止咳化痰的必备产品【化痰丸】。

延续父亲的心愿

黄玉珍医师的信念就是就是延续父亲的心愿:行医、施医赠药、栽培下一代医者,向病患传福音,不为名利,以真诚爱心来治病。如今中医理疗不像早期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完全的诊治,现代科技发达可以透过很多有效又快速的方式给病患达到治病的最好效果。她希望帮助病患快速找回健康,人们才能往更崇高的目标前进。所以,她愿意花时间花心思给每一位病人,成为他们的朋友,盼望为他们找到内心真正的平安喜乐,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身心健康。她也希望可以撰写一本书记录自己在医学方面的得着与结果,并且继续研发出产更多产品,就算在外地的病人都能轻松购买并服用黄叔平品牌的成药!